江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社会个案工作》作业及答案1

1、材料1:小李大学本科毕业后到无锡的一个社会工作机构工作,她所在的机构有一个特色服务项目“外来新市民儿童服务项目”。小李了解到来锡外来新市民子女入学存在很多种需求,这些孩子面临居所变更、生活环境改变、教育环境改变及城市适应等问题。他们的学校教育时常被中断,有时也会面临失学失管的风险中。他们的父母整日为生计奔波,对这些儿童缺乏基本的生活照顾和学业辅导,并且由于环境较差,人员结构比较复杂,这些儿童市场会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本题答案:
  (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中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将子女一同接到城市来读书,但由于学习环境的突然改变,导致这些流动儿童面临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关注他们的教育适应问题,流动儿童很可能将继续生活在城市的底层,沿袭父辈的打工生涯,或可能成为城市的游民。上述案例中小花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不适应大城市学校的教材和课程,尤其是英语,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很吃力。
  2)因为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和自己的乡音被同学们取笑,从而感到自卑,不愿意再去上学。
  3)乡村生活转变到大城市生活的适应困难。
  (2)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小花主要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五种重要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小花从乡村学校来到大上海的城市学校,在上海同学的眼里,小花是另类,被集体排斥,归属不到班集体,得不到同学的友爱;因为教材及教育制度造成的城乡差别,小花学习跟不上,还有口音、着装、言谈举止等都不为同伴所接受,得不到大家的认可、重视和尊重。
  (3)1、直接介入:
  1)为小花提供课业辅导。社会工作者小王可以连接社区里的大学生志愿者,定期为小花提供课程辅导,尤其是英语课的辅导,增强小花的学习信心,使小花逐步适应新学校的学习进度和教材内容。
  2)为小花提供情绪疏导和支持。小花来到陌生的大城市、陌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很多课程听不懂,自尊心受挫,又没有朋友和伙伴的支持和鼓励,心理上肯定大受打击。社会工作者小王可以通过与小花面谈,帮助小花疏导负面情绪,调整心理状态,适当地给予其鼓励和支持,帮助其建立初步的自信。
  3)协助小花学习人际沟通技巧。社会工作者小王在与小花面谈的过程中,可以让小花多说普通话,训练他的正确发音,鼓励他多张嘴说话,同时教授他一些人际沟通技巧。做好准备工作后,鼓励小花在学校尝试着主动和同学接触。
  2、间接介入:
  1)走访小花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小王可以请老师们多鼓励和指导小花学习,帮助他适应学校生活、建立自信心;请同学们多理解小花,不要取笑他,多帮助他,组织热心的同学与小花结成学习伙伴,帮助小花尽快融入班级生活。
  2)设计实施班级融入活动。与老师合作,利用班会时间开展“帮助小花融入班级”的小组活动。
  3)与小花的父母沟通。请他们平时多与小花沟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适时地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小花在城市健康地成长。
2、结合外来新市民子女的服务问题,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文章。
本题答案:

  浅析新市民子女的成长与教育问题
  摘要:近年来,随着江阴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大批新市民涌入江阴。澄江街道贯庄社区位于江阴城郊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辖区内的贯庄小学新市民子女比例高达90%,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行为习惯各不相同。与此同时,这些新市民子女教育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和支撑,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如何切实解决好新市民子女教育问题,也是妇联面临的一项社会责任和重要任务。
  关键字:新市民;成长;教育
  一、新市民子女成长与教育的现状
  1、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新市民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依赖学校,忽视家庭沟通。新市民在外打工,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为生活所累,为生计奔波,导致对家庭教育的意识淡薄,缺少家庭教育理念和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他们在潜意识里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他们所能做的就是管好孩子的温饱,孩子是否能够成才靠的是孩子自己。家长平时因为时间和能力有限,也疏于与学校、老师、子女沟通,家庭教育基本上是空白的。
  2、家庭环境的创造氛围不够。由于新市民家长工作多存在不稳定性,对子女进行“放羊式”管理,任其自由发展。有些家庭把孩子交给祖父母照管,这些监护者由于年龄偏大,观念陈旧,对孩子过分娇宠,加上祖父母文化程度偏低,甚至很多都是文盲,他们根本无法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容易产生依赖、惰性、霸道的习惯,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不愿意接受约束,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以后即使回到父母的身边,想改变他们也是很难的。
  3、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很多家长不懂得教育方法,家教方式存在偏差。教育孩子没有耐心,一旦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使用简单、粗暴的责骂或殴打,对孩子缺少励志和赏识的教育。简单粗暴的行为往往使孩子产生抵触的心理,很大程度上扭曲了孩子的灵魂。对于子女教育的投入较少,孩子们没有适合读书的良好环境,用于家庭教育方面的支出也极为有限。条件的限制,必要文化设施的缺失,对于孩子的文化学习,知识面的拓宽都是极大的制约,同时也与家长的期望值形成了很大的差别。
  4、孩子的课余活动选择较单一,活动场所较少。朋友、同学等同龄群体影响着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怎样才能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融入同龄群体之中对于这些新市民家庭的孩子而言尤为重要。大多数新市民家庭的孩子的课余活动时间只是呆在家里面。家长们的日常工作很繁忙,也无暇照顾他们。所以社区妇联要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互相交流、沟通、学习的平台。通过社区、学校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在社区中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充实、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促使这些新市民家庭的孩子抛却羞涩,更快地融入新环境中来。
  二、新市民子女成长与教育的对策分析
  如何解决新市民教育问题,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在学校方面,学校要重视他们的学习成长环境。二是在家庭方面,家长要改善学习环境,转变教育观念,注重与子女的沟通。三是在社会方面,政府要高度重视,并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社会各界力量加以支持,丰富教育资源等。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家庭抓起,提高新市民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依托“家庭教育大讲堂”等活动载体,在社区、学校举办专家讲座,为新市民家长讲授科学的教子新理念和方式方法,培树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俗话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师;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课堂,利用寒暑假托管班、社区“四点半学校”、重要节日活动等多种平台加强对新市民家长的教育与引导,切实提高新市民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明确家庭教育责任,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了解家庭教育知识,学习亲子沟通技巧,尽可能减少不利于新市民孩子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优化新市民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
  2、加强新市民子女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
  一是加强对新市民子女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他们以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为重。充分发挥党史国史教育基地、青少年普法教育基地等教育阵地作用,组织单位、学校、“五老”、家长参与开展一系列有意义、有特色的活动,让更多的新市民家庭成员广泛参与、共同接受“爱党、爱国、爱家乡,爱学、爱做、爱创新,爱老、爱幼、爱他人,爱天、爱地、爱自己”的“十二爱”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有形活动中,促进新市民孩子无形的社会价值观的共同提高,从而提升他们感恩党、感恩国家的情结。
  二是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新市民子女的头脑,积极协调科技馆、少年宫、图书馆、文化馆等活动场所组织新市民子女参加教育活动,帮助其从小树立科学的理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从小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帮助他们正确对待金钱、权力、荣誉、地位和利益。
  三是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教育,进一步深化“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不断创新形式和方法,通过多个平台、多种渠道, 使用模拟法庭、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新市民子女遵纪守法,不断把法制宣传教育引向深入。进一步强化社区妇儿之家法制宣传教育主阵地和课堂主渠道作用。
  3、重视新市民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较之一般学生,新市民子女因随父母漂泊求学,出现心理困惑和障碍的情况更为严重,这也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由此社区妇联要面向新市民学生定期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开展心理咨询,提高新市民子女的心理素质,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增强学习、生活的适应能力。同时,鼓励学校、老师注重多和新市民家长们联系,针对新市民家长工作生活特点,善于利用网络媒介等科技手段,探索建立“ 微信群+QQ群”等有效的家校沟通新形式,拓宽家校沟通渠道,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对症下药,增强效力。
  4、积极扶助新市民“后进生”实现转化
  社区妇联、关工委与所在学校、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帮教,对后进新市民学生、轻微违法犯罪的新市民学生做好教育挽救工作。着力加大对失学、失管、失足和“网络成瘾”的新市民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以增强法制观念、预防违法犯罪为重点,组织教师、律师、社会工作者、“五老”等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以多帮一、一帮一的形式,开展警示性、劝导性和渗透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及时了解掌握新市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情况,有针对地开展亲情帮教和社会帮教,使他们能够体会到家庭的亲情和温暖,体会到社会的关爱,营造有利于新市民“后进生”实现转化的良好家庭、社会环境。
  5、充分发挥“五老”作用,扩大新市民子女教育队伍
  以社区为平台,建家教队伍抓志愿服务。充分发动、利用“五老” 在“一线”发挥作用,扩大热心参与新市民子女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开展法律讲座、法律咨询活动,了解新市民学生思想,倾听学生心声,帮学生解心结、排忧愁、强法纪、树雄心。成立帮教小组,开展一帮一、结对子帮教等形式,对广大新市民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针对新市民家长工作繁忙、课余时间少的特点,孩子放学之后或节假日期间,由“五老”志愿服务队护学,零距离开展面对面的教育和指导,进行相互间的联系、沟通,解决新市民家长的后顾之忧,帮助新市民子女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社区妇联以“关心别人、快乐自己”为主题,建立以社区离退休老同志、教师和在校大学生为骨干的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活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新市民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为子女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联系我们 会员中心
返回顶部